国庆期间,多家专业文艺院团深入景区街区,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文旅演艺项目。安徽省歌舞剧院在牯牛降景区推出的行浸式演艺《天降仙缘》,将演出融入绿水青山之间,配合同期举办的暮光音乐会,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,为游客带来别具一格的艺术体验。
安徽省徽京剧院在罍街、圩美磨滩、三河古镇等多个文旅地标开展系列演艺活动,根据各场地特色量身定制演出内容,让传统艺术与现代文旅场景深度交融。在逍遥津公园,经典戏曲与三国文化背景相得益彰,为游客营造出独特的文化体验空间。
安徽省杂技团在骆岗公园举办的国庆马戏节上,《绸吊》的唯美、《立绳》的创新编排,配合现代音乐元素,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赏体验。在长丰北幻城推出沉浸式互动巡游与定点演出相结合的模式,演员们身着特色服饰与游客即兴互动;主舞台演出则将杂技与剧情、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深度融合,为观众打造不同于传统杂技表演的奇幻艺术体验。
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灵璧县举办的大型文旅嘉年华《钟馗故里·盛唐奇遇》,通过情景式、行进式演出,为游客构建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。从早到晚、贯穿全园的演出设计,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,收获热烈反响。
安徽省话剧院在逍遥津公园精彩呈现2025合肥中秋诗歌晚会情景音诗画《千秋共明月》和音乐情景剧《两岸同心塑清源:包公传奇》。其中,《千秋共明月》将诗词朗诵、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,在古典园林中营造出诗意盎然的中秋意境;《包公传奇》则通过音乐情景剧的形式,生动展现包公清廉正直的形象,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历史文化体验。
百戏盛宴聚人气,互动体验接地气
国庆期间,安徽百戏城举办的"双百"潮艺节以其独特魅力成为市民文化休闲的热门选择。八天假期内举办各类活动超300场,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参与。
这场文化盛宴打破了传统演出边界,构建了全域活动体系。日间演艺互动精彩纷呈,傍晚暮光音乐会浪漫温馨,晚间剧目放映引人入胜,全域市集消费热闹非凡。户外区域免费开放,市民通过参与互动游戏兑换演出票,切实享受到文化惠民的便利。
活动现场,艺术以更加亲切的方式走近群众。经典小戏展演区掌声不断,戏服试穿体验区排起长队,专业演员现场教唱经典唱段;杂技互动区内,观众在演员指导下尝试空竹、顶坛等基础动作,欢声笑语此起彼伏;非遗手作体验区里,漆扇制作、糖人制作等传统技艺吸引着各个年龄段的游客。
八大特色打卡点成为游客必到之处。融合中秋元素的艺术装置、童趣涂鸦墙、文化主题墙前,游客纷纷驻足留念。暮光音乐会现场的开放环节,让普通观众有机会登台献唱,与专业歌手共同完成动人乐章,真正实现了从"观演"到"参与"的转变。
假日期间,传统艺术在创新中传承,在传承中发展。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天仙配茶戏楼连续七天推出《天仙配》《女驸马》等经典剧目,戏楼内茶香萦绕,唱腔婉转,让戏迷在温馨雅致的氛围中过足戏瘾。剧院在安庆黄梅戏展演周推出的青春版《红丝错》,以年轻阵容展现传统艺术的青春活力;复排经典《雷雨》的成功上演,则彰显了传统戏曲驾驭现代题材的艺术魅力。
在肥东撮街景区,黄梅戏的悠扬唱腔点燃了古街氛围。经典唱段轮番登场,演员们功底扎实,表演细腻,将传统戏曲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舞台前观众围得水泄不通,掌声与喝彩在古色古香的街区里此起彼伏,成为景区最具人气的文化亮点。
蒙城中秋拜月大典上,庄重的传统仪式与婉转的戏曲唱腔相得益彰。当熟悉的黄梅戏旋律响起,现场观众不自觉轻声和唱,团圆的意蕴在优美唱腔中静静流转,为传统佳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。
据初步统计,国庆八天假期内,集团组织各院团开展的演出及文化活动将近1000场次,总观看突破360万人次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集团艺术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,是广大观众的热情参与,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蓬勃生命力的生动体现。
这个假期,集团通过文旅演艺、惠民演出、互动体验等多元形式,既拓展了艺术服务的广度,也提升了艺术呈现的高度。从山水实景到都市街区,从专业剧场到公共空间,艺术以更加亲民、更富创意的方式走进人民生活,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、文旅深度融合探索了新的路径。国庆假期虽已结束,但艺术的种子已播撒在更多人的心田。未来,更多精彩将继续在江淮大地上演,让艺术始终与人民同行,与时代共鸣。(产业拓展部供稿)